近年来,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优秀的考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不过,在录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会根据考生的表现进行补录。
一些重点高校会在招生过程中设立“推免生”名额,针对一些在各类比赛和竞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进行推荐。这些推荐学生的录取,重在考查其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故推荐的考生通常在学校的相关专业中有不错的表现,被视作更有潜力和发展前途。
补录并不止于此。在普通高校中,一些专业特别紧张的学校,在招生初期也可能没能够招满相关专业,且因录取机制限制,部分优秀的考生未能成功录取。针对这些状况,一些高校会在其它专业招生截止后,将剩余的名额分配到紧缺专业中,考生们在第二批录取中也有机会成功进入心仪的大学。
考生自己的高考表现也有利于被录取。有的考生参加了多次的高考,前几年的成绩可能并不理想,但最后几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符合学校要求,这些考生也可能在连续的补录中被学校录取。
补录也不仅仅是在考取本科生时会出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被学校采用补录方式进行招生,这些研究生往往是其它高校或者自己毕业时未能在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的项目下进行研究或者无法在成熟的研究项目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经历的考生。因此,这些备受看好的研究生,也很可能在补录环节被“挽救”。
在现代高考中,补录似乎并非是一件稀罕的事。无论是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个人优势还是对于学校管理招生的需要,每一年都会有一批批的考生在高校的录取过程中“自救”。而对于学校而言,进行补录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治标”方案,同时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学校为招生质量负责的责任心。因此,哪怕是在正式招生工作完成后,考生们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期望和信心,尝试在后续的招生过程中获得“第二次机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考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kwang.cn/d_5224aad74f054c9793f65f2c.html